中国共产党
中国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工农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盟
首  页
新  闻
功勋档案
纪念活动
网站序言
网站声明
资料来源
网站征文
关于我们
  
  
                     总理遗愿化宏图
             ——追忆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工程


原成都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 檀瑞林
  1976年11月16日,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工程,一次顺序输多种成品油成功,至今已为西藏安全输送油料20多年,输送各种油料两百余万吨。这项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第三个奇迹的工程的修建和完成,对于加速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西南边防和改善藏族人民的生活,起了重大作用。而这项在中国前无先例,在世界输油管线建设史上也极为罕见的工程,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于1972年5月30日抱病批示同意修建的,所以被称为“五三0”工程。工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解放军三总部的统一安排下,经过短短一年的准备,于1973年5月30日正式开工。上万名解放军官兵,在西藏、青海广大藏汉族人民群众以及全国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耗资**亿元人民币,终于胜利完工这项工程于1982年9月通过国家鉴定,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章。这是“五三0”部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他们的光荣。
  这项凝聚着周总理心血和广大指战员艰苦奋斗精神的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未全面向外报道。那些为“五三0”工程而奋战的广大军民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那如火如茶的战斗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逐渐被淡忘了,但是无名英雄们留下的辉煌业绩却永世长存。
  为了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对西藏军民的无限关怀,为了永远铭记修建这一工程的广大指战员,以及为修建这一工程而光荣牺牲的一百余名干部、战士和民工,为了继承和发扬在那个特殊年代、特定恶劣条件下,艰苦奋战形成的“五三0精神”,我仅就工程的几个侧面作些简要追忆。

抓准备,争分夺秒上马

  这项工程是经过“文革”的浩劫,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总理审时度势,下决心批准修建的。这充分说明总理和国家对西藏军民是何等的关心和重视。军委总部为了落实总理的批示,争取尽快上马开工,争分夺秒地狠抓了各项准备工作。首先,为了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指挥,以总后西安办事处为主,成立了“五三0”工程指挥部。总后派副参谋长张鲁言为主任、西办副政委席汝林为政委,以后西办又派副参谋长孙锡诚、副主任吕道生分别接替了主任、政委职务,直至工程全面完工。我代表成都军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盖玉宪、后勤副部长张启泰、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郭锡兰分别代表西藏军区和西藏自治区参加“五三0”指挥部工作。我与张启泰副部长驻工程指挥部。为了使工程有足够的兵力,军委总部在短期内调集和筹组**个建制团、*个独立营、*个独立连及部分民工计14000余人、2400台汽车及部分装备。同时,总部营房设计院和石油部第二炼油设计院担负起整个主体工程设计任务。勘测工作由青海省第一水文工程地质队和原总后各办事处的测量队等单位承担。由于时间紧,勘察、设计任务重,总理批示不久,他们就投入紧张的勘察、设计工作,并很快拿出了初步设计方案。按方案要求向日本等国及国内部分厂家预订了管材、设备及部分工程用材料。参工单位还抽调部分骨干到油田学习焊接技术。这就为顺利全面开工赢得了主动和时间。
  1973年5月30日,工程指挥部在格尔木召开了工程开工誓师大会,鸣放开工礼炮5—3一10响。誓师大会后,上万人的队压一线摆开,拉开了大干一场的阵势。但由于大多数人从未干过对输油管线工程,而且这项工程又是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冰冻层地带施工,必须在三年内完成,困难之大,问题之多,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头三脚如何踢开,是摆在工程指挥部和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指挥部要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指挥部党委、机关和各级领导先学一步,以取得组织指挥的主动权。在这个基础上组织部队,有条件的立即上马,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力争早上马。同时,领导、设计人员和一些技术人员一同上线进行初步工程交底;另一部分人狠抓影响工程进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设计问题,防腐场的建设问题,焊接技术的培训、考核问题,设备材料进场问题等等。这样就为工程开工开了一个好头,使千里施工现场有了一个比较正常的施工秩序。

挖管沟,敢打恶仗硬仗

  为了确保千里输油管线的安全,从格尔木首站开始到拉萨未站,要开挖一条*米宽*米深的管沟,将输油管全部埋入地下。这项任务落到了西藏军区和西藏自治区派出的步兵*师*团、*团*营、师工兵营,以及**军分区**营、那曲地区民工队和第三野战医院三所身上。在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达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施工,而且一年的施工期只有六七个月。开挖管沟部队完成任务心切,便从南到北,按照划定的地段一线展开。由于边勘察、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施工图纸未能全部跟上,大部分地段只给指了个线路的大致走向,部队便开始干起来。管沟开挖是整个“五三0”工程的先行工作。号令一下,只见青藏高原工地上红旗招展,一派顶风雪、冒严寒、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战斗景象。广大于部、战士、民工和医护人员克服了高寒缺氧和劳动强度大带来的困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施工开了个好头。工程进展很快,管沟一段段地向前延伸着。有些地段待正式施工图纸拿出后,发现管沟走向与图纸不符,施工部队又按图纸重新开挖。有的虽然按图纸要求完成了开挖任务,而由于管线的焊接、试压没有跟上,管子不能下沟,大风一刮,管沟又被沙石填平,部队就再挖、再清理,直到管子下沟为止。管沟开挖部队和民工队,在风雪高原奋战的三年时间里,爬冰卧雪,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的病了还不下火线,仍坚持完成自己的开挖任务。不少人的手打起了血泡,用布包一下又继续战斗。由于缺氧,维生素又缺乏,加上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干部、战士的指甲全部变形,上翻流血。1975年夏,成都军区韦杰副司令员路经青藏高原,看望沿途施工部队。每到一地都深入工地和帐篷,看望干部、战士和民工。当他让大家伸出手来,看到一双双粗糙而又流血的手时,将军动情地落下泪来。他当即指示,一定要搞好劳保和部队生活,一定要注意保护于部、战士的积极性。由于广大于部、战士和民工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凭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凭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崇敬,无私无悔地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献给了为西藏人民造福的“五三0”工程。在他们面前,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桑雄岭等,一座座高山低了头;楚马尔河、沦沦河、通天河、布曲河等109条河水让了路。可是,这支管沟开挖部队就有16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还有不少官兵留下了终身残疾。整个管沟开挖部队和民工奋战几个春秋,累计开挖土方石方近***万立方米,用青春和热血,在千里风雪高原,谱写了一曲为西藏人民造福的战歌。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1976年全线通油,西藏军区组织驻拉萨部队拉练到拉萨至当雄一线,突击开挖管沟,为“五三0”工程胜利完工作出了贡献。

铺管线,运输首当其冲

  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是用长*一*米,直径*毫米的无缝钢管连接起来的。第一步,要将这些管子从柳园车站运到格尔木防腐场进行除锈、防腐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好的管子运到焊接现场。然而,汽车部队所装备的解放牌运输车都拉不了这些超长的管子。眼看这些从日本进口的钢管一批批发运到了柳园车站,由于无法运走而堆积如山,车站一再告急催运,指挥部和汽车部队更是心急如焚。申请特种拖车远水解不了近渴。唯一的办法,是横下一条心,在解放牌汽车上打主意。经多次试验,均不理想。最后,由指挥部牵头,汽车部队、汽修厂参加,组成运输攻关技术革新小组,经过几昼夜的反复试验和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将解放牌汽车改装成能分解结合的圆盘拖车,即将因拖盘固定在去掉车厢的大梁上,后边再设一双轮拖架,将超长钢管平放在拖盘和后架上,改装车装载运输成功。于是,汽修厂大量改装汽车,很快将积压在柳园车站的钢管清运完毕。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
  这个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汽车只能将钢管运到与公路相平行的地方,管线远离公路时运输又成了问题。事在人为,还是大家献计献策,出主意想办法:一是能用拖拉机的地方,就用拖拉机拖运;拖拉机不能去的地方,就用牦牛拖;牦牛使不上劲的山坡、沼泽地,就用人扛,平地6至8人扛一根,上山用10至12人扛一根。由于高山缺氧,负重又大,大家将钢管搬运上了山,人也倒下了。就是靠这种天不伯、地不怕的精神,将一根根重600公斤的钢管运到了位,保障了焊接任务的需要。
  钢管运输解决了,大型钢板运输的任务又摆在了汽车部队面前。指挥部号召汽车部队再接再励,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加以解决。汽车部队召开诸葛亮会,干部、战士提出用运输钢管的汽车,下层摆放钢管,上面摆放钢板加以固定。经试装、试运一次成功,这个头疼的问题,在英雄的汽车部队面前又迎刃而解。在运输史上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闯难关,确保焊接质量

  输油管线是用一根根无缝纲管连接起来的,电焊工要焊接*万多个焊口,才能使管线从格尔木铺到达拉萨。每个接口都要焊接合格,否则一个接口漏油,就会造成全线停输。责任之大可想而知。而这项高标准的焊接任务,却是由这些从未从事过焊接工作,刚刚在各油田学习焊接技术不久的管线总队的战士来完成。这些战士在格尔木又反复进行了焊接练习,并且通过逐级考核,得到合格证才能上线焊接。由于焊接工作是在气候变化无常,风沙大,气温低,又缺氧的高原环境下进行,一开始,焊接质量很差,进度很慢。一次焊接不成功,再焊二次。三次。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风一吹,火苗顺风倾斜,造成接口偏弧,影响焊接质量;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由于高原气温低,冷风一吹,焊药没有完全熔化就冷却了,造成接口夹渣;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虽然接口很好,由于温度过低,焊口收缩太快,引起焊裂。这些问题不解决,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完成焊接任务就是一句空话。而这些问题是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逐个排除这些自然因素。答案必须由战士们在实践中探索,找出一条在高原条件下确保焊接质量的路子。有的战士不顾寒冷,把自己的大衣、棉衣脱下围成挡风墙,挡风焊接,解决了焊接偏弧和夹渣的难题。指挥部和工程总队立即推广他们的经验,并立即制做了大量防风棚发给大家。有的战士在焊接后立即用自己的衣服包起来保温,焊口不再遇冷开裂。指挥部和总队又迅速制做石棉保温带下发。就这样,焊接难点被一个个的攻克了,焊接质量也越来越高,进度也越来越快。基本上都是一次焊接试压成功,创造了在高原焊接施工的又一创举。特别是焊接工芦瑞义同志,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适合高原特点的焊接技术;创造了焊接数量多、质量好的两个第一,指挥部党委为他记了功,推广了他的先进经验。1976年5月30日下午,在纪念周总理批示修建“五三0”工程四周年的那天,指挥部领导让他焊接了1080公里管道的最后一个焊口。这些由战士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经验,是用金钱所买不到的。

讲科学,搞好泵库建设

  如果说输油管线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油龙,泵站和油库就是这条油龙的心脏。就是这一首一尾三座油库和沿线*个泵站,使这条油龙飞腾起来。
  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风雪高原,在三年总共不足二十个月的施工时间里,要完成整个泵站和油库的建设,绝非易事。特别是从西大滩到那曲横跨昆仑、唐古拉两大山脉的8座泵站,全处在多年冻土的多冰丘、冰锥和热溶化塌地带。据钻探结果,这些地区从草皮植被一米以下至百米,大都是多年冻土层。在这种特殊地质结构的地层破土施工,不采取特殊措施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只要挖到一米以下,遇到一定的温度,冻土就要发生热溶化塌。*团在唐古拉山地区施工,由于管沟开挖后,管子焊接、试压未能跟上,第二年再来此施工时,只见上年开挖的管沟,竟变成了一条小河,附近的电线杆也塌倒了。于是,只好将原沟用草皮填埋,又重新开挖了新沟。有鉴于此,在多年冻土层修建泵站,必须用科学的态度,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去设计、施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设计部门从这个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地质结构出发,进行了精心设计。具体办法是:先用钢筋水泥柱子在地基上打桩,然后用钢筋水泥与柱子连接成框架,将泵站的基础建在框架上,从而避免了因热溶化塌所造成的危害。施工部队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按设计要求和施工程序精心施工。在施工中发现问题由领导、设计人员和施工部队及时加以解决,从而保证了泵站的质量和安全。这就闯出了一条在多年冻土地带建筑施工的路子,也为以后修建青藏铁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曾为这项工程而出大力、流大汗,甚至做出牺牲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正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劳动才使这项优质工程名垂青史。

齐努力,谱写“布曲”壮歌

  由于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也由于工程指挥得力,再加上施工部队和设计部门的一致努力,工程进展顺利。特别是管线工程,经过运输、防腐、焊接、试压,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渐向南延伸。1975年秋,当管线工程推进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顶时,从唐古拉雪峰流下的一条汹涌的布曲河,挡住了执行管线任务部队的去路。按设计要求,输油管线必须从布曲河河底穿过。而要穿河,首先必须在主河道筑坝,将河水改道,然后在河床上开挖管沟。为防止洪水将油管冲出,所开挖的管沟比平地还要深*米。*团*营和管线工程总队*大队*连共同担负这一艰巨的任务。*营负责截流、挖沟,*连负责焊接、试压、防腐和捆绑。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连处理管线进展顺利,*营筑坝拦洪成功。但由于坝底河床渗水较多,开挖管沟遇到了麻烦。虽经指战员们轮番突击,一次次开挖合格的管沟又一次次被泥石灌满。而此时拦洪坝也险情横生,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有两名护坝的战士险些被水冲走。当时正值深夜,冰雪融化减少。如果在8个小时内不能完成穿河工程,第二天太阳一出,河流水量加大,拦洪坝一旦被冲垮将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挖沟部队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而设计人员则坚持按设计要求施工。工程指挥部前指负责人将设计人员和施工部队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商讨对策。双方都各持己见。前指综合双方意见,提出浅挖深埋,用石笼在管线上和周围加固的办法。管沟开挖部队同意,设计人员不敢负责,并说谁决定由谁签字。前指当即决定实施浅挖深埋,加三道石笼固定方案,并在修改施工图上签字附言。为了争取时间,施工部队在确保油管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了管线一次爆破,轮番突击清理的办法,设计人员认真丈量深度,在天亮前后将输油管稳妥地放入沟中。通信工程大队支援铜包钢线,编织石笼纵横加固*道。当这一切都完成并验收合格后,部队才撤离休息。事后将这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改动向工程指挥部作了报告,得到了指挥部的肯定。有的设计人员为这一改动向总后勤部作了反映,总部验收组还对这一改动进行了专题验收。经20多年的输油运行,证明这项改动是妥当的。我作为前指负责人,当时也冒了一定风险,事后回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不过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施管线穿河工程的部队,在世界屋脊的河流上,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奋战几昼夜,打了一场管线穿河的攻坚战,谱写了布曲河壮歌。

重质量,确保一次成功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五三0”工程的施工质量,从始至终一直是各级领导和每一个施工人员所关注、所坚持的问题。为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领导跟班作业制、层层负责制、相互检查制和把关验收制等。指挥部还决定,如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并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决不手软。正当工程进展顺利的时候,在西大滩至五道梁区段的几十公里地区,已防腐下埋的管线挖出X处接头防腐处理不合格,不是除锈不好,就是防腐层包进了泥沙。由于管线已经下埋,这就意味着这几十公里的管线头,必须全部挖出,逐个检查,重新防腐处理。这也意味着返工所需要的时间比原施工时间要增加两三倍。前指坚持返工,并将这一意见报告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同意前指意见,下令立即返工,并对责任人和有关领导作出了处理。管线总队张启斌总队长按指挥部要求亲自组织力量,突击检查返工。从而消除了隐患,确保了工程质量。这一决定对整个施工部队震动很大,起了警示作用。在以后的施工作业中,对质量的要求更严了。这就为一次通油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齐发奋,告慰总理英灵

  进入1976年,正当“五三0”部队从领导到战士进行施工总结,研究新年度的施工措施,为整个工程的最后冲刺进行准备的时候,元月8日上午,从电波里传来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的消息。巨星殒落,全国同悲。正在执行总理批示修建“五三0”工程的全体指战员和民工,个个悲痛万分,上千里施工线沉浸在极度哀痛之中。工程指挥部党委按照上级的要求向部队发出了指示,号召全体同志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总理遗志,以更快更好地完成“五三0”工程的实际行动,悼念敬爱的周总理。
新的施工年度开始后,全体指战员和民工把对总理的悼念化作巨大的动力,落实在完成总理批示的实际行动上。大家战天斗地的干劲更大,各项质量措施更加落实,克服困难的信心更足,千里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大家的努力下,质量越来越好,进度越来越快,终于在1976年11月16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并一次通油成功。至此,在青藏高原上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具有“两个世界第一”的成品油输油管道,并在拉萨召开了通油庆祝大会。解放军三总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西藏军区分别发来贺电和贺信,称这是“五三0”部队全体人员“英勇顽强,忘我战斗,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的胜利成果,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五三0”工程的施工部队、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告慰了总理在天之灵。

 

相关报道 >>>
1、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工程
2、青藏线创业历程
3、青藏线大事记

中华功勋网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800*600+IE5.5 浏览以达到最佳效果
网络实名:中华功勋 备案编号:陕ICP备040085号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