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
中国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工农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盟
首  页
新  闻
功勋档案
纪念活动
网站序言
网站声明
资料来源
网站征文
关于我们
 
 

淞 沪 会 战

[本站12月10日的对日作战重大战役资料]

历史图片   最新消息   相关报道   相关人物 

    淞沪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日两军展开的一次最重要的战略性战役。
    1937年8月13日至9月17日,中国军队向驻上海日军发起攻击并抗击日军增援部队登陆。8月13日,中、日两军在上海市区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当日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淞沪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编为第九集团军,张治中为总司令,并命令该集团军于翌日向日军发动进攻。14日上午,中国空军首先向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军舰艇和汇山码头、日海军司令部、公大纱厂等处日军发动攻击。接着陆军于当日下午向虹口和杨树浦日军发动总攻。
    在中国军队围攻上海侵华日军期间,日军编组了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以松井石很大将为司令官,下辖3个师团和特种兵一部由日本国内增援上海作战。中国亦组成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将战区所辖防区划分为淞沪围攻区和长江南岸、长江北岸,杭州湾北岸、浙东等4个守备区。并将长江南岸各守备部队编组为第十五集团军。日军增援部队于8月23日晨在吴淞铁路码头和川沙镇以北地区强行登陆。中国第九集团军和十五集团军一方面继续围攻日军虹口、杨树浦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吴淞宝山、与登陆之敌展开激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中国军队也受到严重伤亡。9月17日中国军队撤退至北站、江湾、王庙、罗店西南、双革墩之线,与日对峙。  
    9月17日至11月4日日军再次增兵,中国军队全线转人防御。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然占领了淞沪间滩地,但其伤亡甚重,因此决定继续由6派3个师团及特种兵一部到上海作战;军队也调整了部署。第三战区由蒋介石兼司令长官,划黄浦江以西、蕴藻浜以南为中央军作战地区,朱绍良为总司令,下辖第九集团军和另2个师;左翼军以第十五、十九集团军(新由后方增援的部队编成),陈诚为总司令;右翼军以第八(湾北岸守备区部队编成)、第十集团军(新由湖南调来)编成,张发奎为总司令;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从9月22日到10月1日,日军由国内增援上海的部队陆续在淞沪地区登陆。23日,日军集中兵力在罗店方面发起进攻。在日军猛烈攻击下,中国守军左翼军曾两次调整部署,于10月3日拂晓前转移至蕴藻浜右岸陈家行、杨泾河西岸、浏河镇之线。从10月4日开始,日军以大场镇为目标,发起攻击。其主力3个师团猛攻。南岸中国左翼军和中央军左翼阵地。中央守军侧后受到严重威胁。第三战区即令由后方增援来到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加入该方面作战。经过10余日反复争夺与激战,左翼军伤亡甚重。日军突过蕴藻浜深入守军阵地约5公里。24日,日军集中主力一部猛攻大场镇。当地守军与敌苦战三日,阵地大部被毁。该镇终于26日失守。中央军乃放弃北站、江湾间阵地,转移至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转移至姚家渡到唐河桥一线。日军随即进至苏州河沿岸由于正面战线逐渐缩小,第三战区决定撤销中央军,将正面战线军队划分为左、右两作战军,左翼作战军归陈诚指挥,右翼作战军归张发奎指挥,各辖3个集团军,继续防御日军的进攻。
    11月5日至11日,日军后援部队在杭州湾登陆,中国守军由淞沪地区全线撤退。在淞沪地区中、日两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日军进攻十分困难之际,日军决定由国内和华北抽调3个师团组成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并迂回上海,协同淞沪地区日军作战。11月5日拂晓,日军第十军第一梯队3个师团,分别在金山卫东西两侧登陆成功,并向上海方面迂回。中国第八集团军急调一部兵力阻击敌人,但因部队行动迟缓,致使日军迅速进入黄浦江一线。11月7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
    11月8日晚,第三战区根据苏州河南岸战况逆转、松江方面更为危急的情况,决心令左、右两翼作战军向吴(县)福(山)线国防阵地转移。11月8日下午8时,战区各部队奉令开始转移。11日晚,市区守军全部撤退,南市守军干余人被敌隔绝,撤人法国租界。上海沦陷。 

[该条信息已被阅读了409人次]
关闭窗口

中华功勋网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800*600+IE5.5 浏览以达到最佳效果
网络实名:中华功勋 备案编号:陕ICP备040085号
E—mail:[email protected]